央广网天津11月14日消息(记者褚夫晴)记者日前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天津市最新制定《天津市中医药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天津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科学有序的中医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增强中医治未病、康复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健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机制。
在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以针灸技术传承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方向,建设国际针灸中心。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推进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加强肾病科、临床药学、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区(室)、治未病和康复服务区建设。实施天津名医堂工程,分层级建设一批名医堂,组建名医团队并支持名医团队入驻名医堂。实施中医重点专科医联体“百千万工程”,覆盖百个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千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万名中医医护人员。
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加强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学科内涵建设,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推广膏方、中医健康体检等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服务模式,为心脑血管、呼吸、肿瘤、糖尿病、骨伤等重病、慢病和伤残人群提供特色中医康复服务。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基层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实现“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提供基层保障。
在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方面,依托中医一附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科学总结中医药疫病防治的成果,推进优质高效疫病防治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提升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
在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与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天津中医药大学,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纳入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计划。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津沽中医药人才系统培育工程,建立中医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基层人才四级人才培养体系。
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推动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共建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天津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天津市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循证研究能力;发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撑作用,辐射带动区域中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在中医标准化、医史文献、肿瘤等领域推动建设若干个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研究所,不断完善市级中医药科研平台布局。
在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建设现代中医药创新标志区,支持北辰区规划建设京津医药谷,支持静海区在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内设立京津冀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天津市中药制剂工程,筛选临床急需但市场无供应、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的中药制剂,在天津市有临床需求的一级以上医疗机构间依法调剂使用。支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支持1至3个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建立天津市优质中药材种植养殖、炮制、加工、应用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同时,完善医保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每年开展调价评估,符合启动条件的及时调整价格,重点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大力支持将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等因素,按规定合理确定目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