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59393988
电话:010-59393988
邮箱:calc_zyyky@126.com
邮编:1000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盘古七星公馆7单元12层
编者按
近日,市委办印发《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巴州区等5个县(区)县域内片区划分方案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根据《批复》,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划分乡镇级片区29个,涉及森林康养、药旅融合、优质粮油等产业。今天,咱们一起来看药旅融合发展之路。
(记者 黄家锐)“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药材栽种的黄金季节,不仅株、行距有标准,施肥的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巴州区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技术管理人员正为种植户讲解中药材管护知识。
“秦巴无闲草,巴山多仙药”。自古以来,秦巴地区便以盛产中药材享有盛名。巴中作为“道地药乡”,是巴药种植的核心区域和道地药材产区。近年来,我市依托气候和土壤优势,以资源为基础,大力促进巴药与旅游融合发展,趟出了一条药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现状
药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里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学到很多中医药知识。”近日,在位于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的七彩世界旅游度假区里,药用观赏植物的盆栽和盆景映入眼帘,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果药轮作、林药套作的试验田,还能体验到中药科普、药膳开发、药用茶饮、田园民宿等多种旅游业态。
近年来,巴州区以“产居一体、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把培育种植中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产业模式,集中套种“枳壳+姜黄”、“樱桃+姜黄”,让土地“活出价值”,使农民“就地生财”。
“我在这里务工有三年了,一天有一百多元收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还是很满意的。”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村民王明贤笑着对记者说。
“目前,巴州区已种植中药材5.6万亩,覆盖全区15个乡镇146个行政村。建立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3个,开发解毒降脂片、乌苓苁蓉合剂等中医药产品8个,研发中医药院内制剂和枳壳衍生产品6个,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巴州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技术推广股股长谢容称,接下来,巴州区将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精心打造药旅融合环线和城郊文旅环线,依托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游,加快建设天马山旅游度假区、三江水乡景区、莲山湖湿地公园、苏山坪城市后花园,努力打造休闲旅居之城、中医康养之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区)和天府旅游名县。
鹿台村道地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恩阳区重点发展道地药材产业园区之一,也是核心区,主要种植川佛手、川明参等品种。园区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现代农旅融合示范园区。
“恩阳区道地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0万亩,涉及明阳镇、渔溪镇等4个镇(街道)26个村社区,主要种植川佛手、川明参、黄精,现已建成以鹿台村为核心的道地药材产业1.35万亩。”恩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到2023年,恩阳区将争创省级道地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
机遇
具备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良好资源条件和人文基础
巴中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名贵、道地中药材适宜生长区,发展中医药产业,面临诸多机遇。
“机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不断释放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等法规政策文件。二是,前不久,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巴中纳入12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明确支持巴中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市卫健委主任陈槟看来,巴中具备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良好资源条件和人文基础。
首先,巴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名贵、道地中药材适宜生长地区。据统计,全市各类中药材达24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22%,90余种道地药材被收录进《中国药典》,是国家开展中药材品种溯源、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监测的重点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其次,当年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设立有专门的中医部,从古至今,老百姓有种植、使用中医药的良好基础。
“另外,巴中历届市委市政府抓中医药工作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从‘十二五’的‘三百工程’,到‘十三五’的‘四大特色农业’,再到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1+3’主导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发展道地药材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坚定不移,发展成效也在不断显现。可以说,中医药强市建设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陈槟称。
优势
“种加研流用”中医药产业全链基本成型
“我们年加工中药材能力达2000余吨,生产400余种中药饮片1500余吨,将带动恩阳道地药材种植新增1.8万余亩,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年产值达1.2亿元。”四川百顺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巴中丰富的药材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9年巴中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全链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理称,一是产业全链基本形成,出台《巴中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围绕选育的9个优势品种重点发展,巴州区枳壳、丹参,恩阳区川明参、黄精,南江县金银花、青钱柳,通江县杜仲、天麻,平昌县芍药的“一县一品”发展布局初步形成。切实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全链融合发展,从种植、加工、研发、流通到使用的中医药产业全链基本成型。
同时,产业质效有序提升。2021年底,全市中医药产业全链产值66.25亿元,同比增长16.23%。全市建设中药材良种良繁基地5个,建成市级以上中药材现代农林园区13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1个,打造中药材万亩示范片5个。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场所62处,培育国药天江、一爻良方、光雾山林业等省市级以上中医药重点龙头企业24家、中医药规上企业5家,研发中医药系列衍生产品。
另外,产业影响持续扩大。巴中先后承办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全省以川药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实施中药材种植、药旅融合等中医药产业“五个一批”项目17个35.71亿元。青钱柳等一大批中医药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远销欧美。组织召开道地药材研讨会,一批国家级、省级业内专家为巴中中医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发 展
力争“十四五”末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200亿
“十四五”期间,是我市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关键时期,我市将抢抓全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机遇,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200亿。
“我们将加强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成一批市级以上中药材现代农林园区、良种良繁基地,打造万亩示范片、百里产业走廊,开展野生中药材开发利用,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全面夯实产业基础。”邹理称。
同时,将延伸中医药链条,构建“产学研销用”一体化发展的中医药发展体系,做强中药材精深加工,研发应用中医药系列衍生产品,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外引内育,培树品牌优势企业,建成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实施中医药产业“四进四养”工程。全面推动药、医、文、旅、养融合发展,建成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康养新兴产业基地。
另外,将实现智慧中医药。建设中医药追溯体系和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新增一批生物医药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中医药发展格局。
多措并举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而在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邹理表示,我市将按照中医药强市战略部署,多措并举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专班推动促发展方面,将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形成一套推进机制、绘制一份作战计划、建立一个项目库和企业库、配套一批特殊支持政策、召开一次产业发展大会。牵头做好以中医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医药产业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集群成链发展。
在重点突破促发展方面,将着力中药材现代园区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中药材产量年增5万吨以上。把工业做强。抓实中药材专合社、中医药企业培育。配套初加工场所,支持中医药企业开展绿色升级改造,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围绕全产业链招引一批中医药企业,推进产业集群集聚。把链条做长。深化院企合作,围绕人与动物健康,开展中药制剂、药膳药饮、日化用品、中兽药等产品研发应用。推进“药、医、文、旅、养”融合发展,提升中医药全链条产值,实现为财政增税、为群众增收、为企业增利。把市场做畅。健全“产学研销用”一体化推进体系,深化川东北、川渝、川港等地中医药产业合作。加快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办好市内展销、论坛等,参加省内外展博展销,让更多“巴中产”“巴中造”优质中医药产品畅销国内外。把品牌做响。聚焦大品种、大基地、大企业,加大“三品一标”培育力度,打造全国、全省知名中医药品牌。
在聚焦振兴促发展方面,将坚持全链融合高质量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助推巴中绿色崛起。
今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有三件大事要事
一是新建一家医院。将位于巴中经开区的第一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独立的市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当前,正在加快项目主体、附属设施建设,正在准备装饰装修工程并同步推进医药设备配置工作。计划明年6月正式投入营运。
二是开展一批创建。组织恩阳区争创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今年底,实现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覆盖;指导恩阳区中医医院开展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南江县启动中医药强县创建行动。
三是深化一项改革。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强化学术发展和防病治病能力提升,彰显中医药防病治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