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云贵高原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开市暨中药材发展招商引资推介会、世界中药材大会第七届夏季峰会关岭分论坛举行。关岭在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落实举措?10月25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安顺高质量发展”关岭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关岭自治县委副书记宋立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努力把关岭打造为“万户药农、千家药商、百家药企、百亿产值、十亿税收”的民族道地药材集散中心。
关岭素有“黔中无闲草、关岭皆灵药”的美誉。现有中药民族药资源1600多种,其中,贵州道地、名贵、大宗特色中药材500余种,列入国家药典药材300余种,各族民间的应用草药1000余种。以苗药、瑶药、布依族药为代表的关岭道地药材,早已具备一定知名度。据统计,关岭长期在省内外从事中药材相关行业3万余人,其中6000人左右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全县共有约200个商铺常年经营中药材交易,在历史上也形成了岗乌、花江等中药材集散市场。同时,关岭也是桔梗、杜仲、天麻、何首乌等药材的原产区域之一。
关岭自治县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中药材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推进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获评全省唯一一家“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以“四个一”措施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关岭打造为“万户药农、千家药商、百家药企、百亿产值、十亿税收”的民族道地药材集散中心。
紧抓道地野生中药材“保护”这一前提,推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6月,张伯礼院士为贵州中医药产业建言时说,“贵州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应以保护为前提,有序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按照张伯礼院士要求,结合关岭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依托吉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主体组建中药资源小组,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选育和繁育等工作,建设野生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在断桥镇坝陵河大桥旁着力建设5000余亩的中药材野生资源驯化基地。目前已收集到花蓼、艾纳香等24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成立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张伯礼院士工作站),通过抢救性收集、保存、保护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植物种质资源,建立道地药材优质种质资源鉴选体系及评价标准,筛选优势种质资源。县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已于10月18日挂牌,正在对接成立省级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
出台“一部地方法规”,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为加强中医药法规政策和苗医苗药等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深度发掘应用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关岭中医药文化,我们研究制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发展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条例》已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共6章43条,分别为总则、民族医药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和民族医药研究、民族药材发展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条例》的实施,将对关岭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起到规范、促进和服务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条例》实施细则,为从事民族医药事业的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民族医药研究,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民族医药专家委员会,对全县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进行指导,并组织挖掘整理和鼓励群众捐献有价值的民族医药文献、单方、秘方、验方以及特有的诊疗技术;持续做好民族药材发展与利用,通过建设民族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确保道地药材质量。
搭建“一批平台中心”,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我们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和禀赋,借助东西部协作劲风和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中药材专业委员会资源力量,以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为载体,建立“中药种植+交易+加工+医养”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打通中药材产、供、销一体化市场,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好贵州黔药源众鑫药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SPV公司)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药材饮片加工及检验检测中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化中心、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贵州黄果树森林医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逐渐完善集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汇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构建“药农+药商+药企+仓储物流”的发展格局。我们创新“中药材+康养”“中药材+文化”“中药材+旅游”等模式,微短剧《关岭苗医》已于10月21日正式开机。当前,以吉林省鼎信检测有限公司为技术及检测资质依托单位,在关岭成立了3000平方米的西南分部检测中心;全县有家庭农场、种植大户19家,种植花椒、黄柏、天门冬、决明子、丹参、何首乌、桔梗等道地药材达16万亩;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试运营,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中药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链条初具雏形。
完善“一套保障体系”,推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我们从保障体系上不断完善,为稳步推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级中药材专班,健全工作机制,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研究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第二,成立专业组织机构。在中药材专班基础上研究成立县级中医药局(科级单位),目前组织机构编制部门正在开展对接申报工作,成立后将是全省首家县级中医药局。第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与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安顺学院、安顺职院合作,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和科技研发力度,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依托五大中心和平台载体,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训一批中医药康养理疗师、中医药膳师。第四,加强学习交流合作。依托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强大销售市场和资金、技术优势,运营好贵州黔药源众鑫药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借鉴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搭建好“药通网”信息渠道,运营好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第五,加强产业项目要素保障。持续开展中医药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强化项目资金和专项债申报,优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推动中医药企业上规入统,持续将产业做大做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何晓璇
编辑 张赛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