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59393988
电话:010-59393988
邮箱:calc_zyyky@126.com
邮编:1000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盘古七星公馆7单元12层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很多瑰宝来自民间,如何让民间传统中医药“绝活”传承下去,并使传承者身份合法化,是困扰业界多年的难题。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考核,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同时,《规划》强调,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这意味着今后中医药评价体系将打破唯文凭和唯资历论,而以看病实效为主,这也让民间中医药传承者看到了前行的曙光。
“建立民间中医评价体系,让传统中医药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行医合法化,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相关部门要根据我们这个群体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让民间祖传中医继续传承,健康发展。”河南洛阳民间中医外科祖传药传承者魏春菊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倾诉了心声。
图片来源/新华社
魏春菊家的祖传外科中成药,代代传承,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现已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南省老字号。她本人从事外科治疗、用药制药有20多年时间。但目前她最大的困扰是没有行医资格证书,考试是一道难题。
“两年前,我听说国家放开医师资格考试,就想着去考一个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而报名考试要具备多个条件,由于有些条件达不到,后来我主动放弃了考试。”魏春菊感慨道。这也是其他一些民间中医药传承者的共同心声。他们身怀绝技,却因无行医资格无法光明正大地行医。
同样因着无资质,民间中医药“绝活”传承也面临着“断档”危机。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表示支持“师带徒”中医药传承方法,但规定为师者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两项条件。而许多民间中医药传承者不具备这些资质,由此给他们“师带徒”传承“绝活”带来了困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副研究员张小敏表示,没有好的激励机制,缺乏传承的土壤和制度通道,民间中医的宝贵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此次《规划》提出,强化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考核,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这给民间中医药传承者开启了一扇希望。
业内资深人士解奕炯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医药传统老药工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质量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规划》重提老药工,就是要用这种匠人匠心的工艺,来发扬光大中医药学的传统经验和作用。
鸿太缘中(北京)中医研究院院长崔岩对本报记者说,我作为中医人,希望把中医传承好、保护好。国家一直在倡导中医药复兴,如何让它真正复兴,这需要有完整的体系去落实。
对于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解奕炯认为,一要在公立中医院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中突出中医的内涵,发挥中医的特点,制定评审标准。二要坚持中医办院的方向,引导中医院在落实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三要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将中医药学的才能和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评价标准。“目前的状况,跟《规划》所提出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相关部门须进一步贯彻落实政策。”